與其說采訪馬紅漫,不如說是兩個財經媒體人的對話,一個單刀直入地問,一個快言快語地答。作為財經主持人,
馬紅漫涉獵很廣,幾乎什么都在評說,從房價、股市、到銀行信用卡,甚至自己的長相。比如,坊間評價他“顏值不高”,他回應:“若我顏值差到像馬云這樣,早成為中國首富了?!?br /> 有人說,“上有理論”與“下接地氣”的結合,讓馬紅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財經評論風格。
在“比較優(yōu)勢”和“順勢而為”中生長
相比別人的野蠻生長,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學習
經濟的馬紅漫,卻是按照
經濟學理論嚴肅生長。因為他特別喜歡“比較優(yōu)勢”理論,所以他善于通過比較來發(fā)現(xiàn)自我:自己最擅長什么,最大強項是什么? 是否做到了無限放大? 畢業(yè)時如此一番自我問訊,他感覺自己最善于把復雜的
經濟學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于是,他選擇了媒體,而且是當時最強勢的電視媒體。
謀定而后動。其后,馬紅漫從幕后的記者、編輯,到走向前臺的評論員、主持人,他把第一財經所有類型崗位都輪了個遍。馬紅漫從最初的一檔節(jié)目,一周出鏡一次,最后獨擋一面。在三、四年的積累后,又碰上2007年的牛市,馬紅漫漸漸做出了自己的名氣。
當然,如果只有這一把刷子,馬紅漫也不是馬博士了。這幾年,人家又把一個“順勢而為”的投資理論同樣用到了自己身上。這表現(xiàn)在他的行為選擇上就是:一、主持人陣地不放棄;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在信息碎片化中,嘗試自媒體公眾號和電臺節(jié)目。前有吳曉波的榜樣力量,馬紅漫也很快發(fā)展了自己的財經生態(tài)圈:微博、微信,音頻和視頻等多種自媒體形態(tài)矩陣已蔚然成列;后有和胡潤聯(lián)手的一檔 《馬上胡》 財經脫口秀節(jié)目,據(jù)悉于九月底在第一財經和愛奇藝上同時播出。說到此,馬紅漫毫不掩飾自己的激動:“我特別看好這檔節(jié)目。因為一是有我自己的優(yōu)勢,我繼續(xù)發(fā)揮我的言語犀利、觀點到位的特點;二是有胡潤對于富豪的熟知,干貨很多;三是節(jié)目主題緊緊圍繞中國最著名100個富豪的創(chuàng)富過程,你想想吧?!笔前。偌由现型膺@兩人對話之間肯定會有的冷場笑點,點擊率的想象空間真是有點巨大。
由此,替他得出個結論:“你是要在媒體界干一輩子了?”
馬紅漫沉吟一秒,點頭承認,立馬又進入了自己的“
經濟化”思維。他說,人生這道選擇題:首要考慮的不是收益,而是風險。如果A選擇所有的好都不存在,你還會選擇嗎?就好比買一個股票,他從8元跌到6元,你能承受嗎? 可以? 好,那再設想他漲到10元的美好。原來,馬紅漫骨子里是先設想最壞的打算,然后再看前景?!斑呺H成本的計算,對我人生的選擇很重要。”馬紅漫追求在一定約束條件下讓人生達到最優(yōu)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盡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