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使培訓效果落地呢?我們??吹侥承┕芾碜稍児緸榱巳ν茝V自己的課程,號稱他們的培訓如何讓企業(yè)受用,如何能解決一直困擾企業(yè)的難題等等,但是,據(jù)本人在同行之間的調查了解,有將近77%的企業(yè)受效果難產的困擾,而且每每提到培訓效果這個問題都會感到頭疼??磥磉@個問題,單靠管理咨詢公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都知道,舉辦一場培訓無非是涉及培訓機構、培訓師、員工、企業(yè)四個方面,既然培訓機構無法解決培訓效果難產問題,是不是培訓師有如此神力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里我要說的是企業(yè)才是培訓效果難產的要因。
這么說的話,也許很多企業(yè)負責人會很不高興,為什么“培訓費用是我掏的,培訓效果難產的主要責任又推到我身上!”。這正是現(xiàn)實的悲催所在。企業(yè)為“培訓過程”付了費,但卻沒有為“培訓效果”付出努力!培訓效果不是用錢能夠直接買來的,它需要企業(yè)付出行動!換言之,企業(yè)必須花時間、花精力把花錢買來的“知識和方法”轉化為“效果和效益”!如果沒有企業(yè)的努力,即使是身為企業(yè)員工的學員,也很難憑一己之力實現(xiàn)這個轉化。所以,企業(yè)的確是促成培訓效果落地的根本力量!
本人多年來一直從事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涉及最多的就是培訓管理模塊,因此,對培訓工作的實施以及培訓中常見的問題深有體會。培訓工作不出效果或者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無怪乎以下幾點。
1、制定培訓計劃成了閉門造車的“工作任務”。
大部分企業(yè)對培訓計劃的制定流程心知肚明,但是迫于時間緊迫或者僅僅是完成工作的需要,在制定培訓計劃的時候,要求不夠嚴謹,有的企業(yè)甚至根本不做需求調研,只是辦事員根據(jù)經驗主義或者往年的計劃隨便編編寫寫,應付了事,從未真正征求企業(yè)員工的建議和意見。而作為審核把關的培訓主管或部門領導要么是工作忙,要么同樣是完成工作任務為主的思想,大筆一揮完成簽字審核?!捌亮痢钡哪甓扰嘤栍媱澗瓦@樣新鮮出爐了。如此閉門造車做出來的計劃究竟怎么樣呢?當然是既沒有針對性,又缺乏實用性,既不符合員工需求,也很難適應公司發(fā)展需要。我們知道一場培訓如果沒有針對性,那么這將注定是一期與實際需要脫節(jié)的培訓,何談員工參與的積極性?又何談培訓效果呢?
2、決策層干預過多,致使培訓變成“形式主義的活動”。
在國有企業(yè)中,形式上一般都是按照流程制定培訓計劃的。但在執(zhí)行中,常會出現(xiàn)因決策層照顧的面太廣,干涉過多,使培訓對象、培訓內容等等走樣的情況。致使掏錢掏力不討好,培訓舉辦哀聲一片,最后只能應付了事,使培訓變成僅僅是為完成計劃而開展的活動而已。
下面將筆者曾經親身經歷的例子給大家分享下。有一年,本人所在公司年度計劃中安排了一期業(yè)務骨干培訓,計劃之初的目的是為公司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而為各生產車間培養(yǎng)后備干部,不斷提升生產車間技術人員的管理水平,培訓對象即為公司各生產車間的技術人員。應該說培訓目標、培訓對象等都很明確,但是最后卻因培訓對象、培訓目標等過于“敏感”(考慮到部分人員心理平衡、人員穩(wěn)定等問題),被迫調整為沒有針對性的管理人員培訓,培訓對象也改動了近80%。因此,最后的培訓成了一場形式主義活動,培訓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培訓缺乏過程控制,致使培訓變成“一次性活動”。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如果你不能評價,你就無法管理”。這里的評價既指結果考核,也包含過程控制。大家都知道,員工只會做你檢查的,不會做你希望的。培訓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培訓缺乏過程控制,參訓人員大都是感性支配為主,碰到內容、形式新穎點的或者培訓師控場能力強點的培訓,現(xiàn)場反應可能會熱烈一點,但也僅僅停留在反應評估上,培訓結束即意味著活動結束,參訓人員大都是培訓時激動,想想沖動,事后卻無行動。因此,也就出現(xiàn)了“培訓穿耳過,效果心中溜”的悲催局面。
我們都知道,再實用的培訓、再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轉化為實際行動都將看不到效果。這就是為什么大家一直以來感覺培訓沒少舉辦,效果很少見,培訓支出不少,收益卻看不到的原因。諸多事實證明,沒有過程控制的培訓最后都會不一而終,這也是現(xiàn)實中諸多培訓效果難產的最主要原因。
4、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無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作為惰性很強的基層員工,他們的思維很簡單,在崗一分鐘,堅持六十秒,安全生產運行好,萬事大吉了。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很難激起他們參加培訓的興趣和熱情,即便是通過強制手段將員工拖到了培訓教室,也只會出現(xiàn)人到心不到、隨便簽簽到、應付睡大覺等等現(xiàn)象,根本無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5、無競爭壓力和動力,缺乏危機感和進取精神。
我們大多數(shù)人其實是處于一個生活和工作的舒適區(qū),尤其是在國有企業(yè),工作環(huán)境相對較好,勞動強度相對較小,員工福利待遇優(yōu)厚健全。安逸的環(huán)境,讓員工體會不到競爭壓力,更缺乏危機感和進取精神。正所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因此,員工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惡,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把培訓當成了“隨便走過場”或者“耳邊風”,甚至把參加培訓當成了負擔。這樣的心態(tài)對待培訓,你還期望他有行動,豈不是天方夜譚!
6、忽視員工個人發(fā)展,晉升通道不暢通。
某些國有企業(yè),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人員缺乏流動性,缺乏能上能下的干部聘任機制,致使部分人員“進步無望”,消極怠工,產生得過且過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員工培訓學習的積極性。大家也都知道,雖然我們一直在喊著要消除平均主義,消除大鍋飯,但是不少國企還存在學與不學一個樣,干多干少照樣拿錢等情況,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自覺要求進步的員工的積極性,導致部分員工產生“反正也沒有上升空間,與其費心費力學習還不如‘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找點業(yè)余‘小活’多掙點外快?!边@種思想的滋生蔓延,因此,想調動員工的學習積極性更是困難。
7、員工價值觀扭曲,進入唯“錢”是圖的怪圈。
按理說工資待遇、福利水平都很不錯的國有企業(yè),員工更應該懂得知足和感恩。但是恰恰相反,部分國有企業(yè)的員工整天一味的只看錢,不講究付出;只注重攀比,卻從不想如何進步如果為企業(yè)多做貢獻。進入了這樣的怪圈,想調動員工的學習積極性,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