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隨數(shù)到了息就不要數(shù),于是進入隨的情況。此時即如后世道家所說“心息相一”。心念與氣息如同鹽與面粉結合成一體。心念仿佛是探照燈,氣息如飛機,飛機飛到哪里,探照燈就照到哪里。如莊子所說:“常人之息于喉,
一、數(shù)數(shù)息為六妙門之第一步。所謂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間,叫一息,也叫一念。數(shù)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計算其次數(shù)。數(shù)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因為凡夫一念之間具有八萬四千煩惱,數(shù)息等于是打魚拉網(wǎng),慢慢收,心收攏之
禪修為漸修法門,一切佛法大小乘皆由漸修而。所謂的頓悟法門也須由漸修而來。尤其在末法時期的眾生,福薄智淺,更應該重視漸修法門。而漸修是由心地法門起,心法的修持可分為內(nèi)外兩部分,對外包括做人處事,對內(nèi)屬于
站在未來看現(xiàn)在,才可以清晰地計劃今天。站的越遠,規(guī)劃的就越清晰。 站在地球的未來看,人類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理念,一個大于民族、地域、宗教的普世價值體系,也就是“地球憲章”,并在“地球憲章”的指引下組建地球
四位皇帝御注《道德經(jīng)》 老子《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震古爍今,歷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詮注,史稱“御注道德經(jīng)”。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
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zhì)財富上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也造成了環(huán)境破壞、價值迷惘和心靈污染三大危機。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
2、我年輕時作為技術人員每天都搞研究。明天要比今天做得好,后天要比明天好,天天鉆研創(chuàng)新,天天改善改進。我從那時起就有了這個意識。每天的改進似乎微不足道,但一年365天不斷積累,甚至連續(xù)數(shù)年,那就會帶來
1、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惡”。本意是不愿工作,但為了吃飯又不得不干。所以希望工作輕松又能多賺錢。內(nèi)心不想受單位約束,只重視私人活動時間,想埋頭于個人興趣。今天許多人已經(jīng)喪失了對“工作”的根本意
少吃:辟谷感覺辟谷是一個清潔的方法,如洗胃一般,想想我們的胃每天接受那么多的食物,胃這個機器一直在工作著,也是很累的。給它一段時間休息也是好事,另外,所有生物原本是吃氧氣的,后來在海里和在陸地上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