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國學熱不斷升溫,各類國學書籍和國學大師撲面而來,讀者常有云山霧罩無所適從之惑。那么,究竟什么是國學?哪些內容應成為國人必備的國學常識?哪些又是阻礙中國完成現代文明轉型的精神包袱?國學如何與人們當下的生活經驗無縫對接而不是知行脫節(jié)?這些,都是需要解答的問題。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不但對國學有深厚造詣,對西哲之研究更是其看家本領。在訪談中,傅先生多次強調自己不是文化沙文主義者,不會宣稱國學是“世間最偉大的學問”,不會幻想中國文化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他看來,今日談論國學,必須面對兩大挑戰(zhàn):第一,如何跨越兩千多年帝王專制政體對自由思想的鉗制?第二,如何回應西方文化對理性思辨的要求?他說:“若要探討國學對人生有何啟發(fā),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西方近代文化能夠展現活潑的生機與動力,必須推源于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回到古希臘與羅馬初期,一舉跨越一千三百多年的宗教鉗制。中國文化會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要跨越的是二千一百多年的帝王專制,回到先秦的儒家與道家。關于這個問題,學者難免各有所見,那么不妨再來營造一次諸子爭鳴的盛況?!备蹬鍢s先生長期以來奉行“四不一沒有”的生活模式,即“不碰政治、不上電視、不應酬、不用電腦,以及沒有手機”。他說,這樣做不是為了標榜個性,只是為了在授課之余找到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幸好傅先生的“四不”中沒有不接受采訪這一條,于是才有了某個深秋的傍晚在季風書園的一次愉快談話,談傳統與西方,談童年與母親,談女兒與電影,一種儒雅醇厚的學者形象漸次展開,打通了學問與人生的隔膜,激活了國學一詞的應有之義。
問:您從小生長在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大學和博士念的都是西方哲學,但最終卻選擇了傳統國學研究,這種轉變的原因何在?是什么樣的契機讓您走入國學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