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
讀懂其中精華十句話
即可讀通此經,開悟人生
唐咸通九年刊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是我國現存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由卷首畫﹑經文及施刻人組成。其卷首扉頁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畫作品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石窟中發(fā)現,騙掠回英國。此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
0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zhí)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會隨順而變。如果能夠照見各種現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契合了這個道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并不是說一切相都不存在,而是說一切相都有,但是當實證無相的時候,心不會受其影響而波動。之所以發(fā)生影響和波動,是因為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覺得那些人、事、物、環(huán)境狀況種種對自己太重要了,和自己的利害、得失有關,所以認為是真實相。 《壇經》里。其中有一個故事最能解釋這句話。一個旗在風中飄動,有的人說是風在動,有人說是旗在動,而六祖說,什么風和旗都沒有動,而是心在動。風也是相,旗也是相,當旗與風都是相,都是虛妄時,唯一能使旗動的就是心念了。
02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因緣聚合的現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夢幻泡,露水閃電一樣,隨瞬即逝,無常變化的。
對于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諸佛菩薩的看法是這樣的,它像閃電,它像露水,它不是真的,存在的時間很短。我們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不過幾十年而已,壽命長的,七、八十歲就算是壽命長的,四、五十歲過世的很多,真的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這樣看法就正確,就對了。
03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諸法的實相, 不可以用文字語言來描述。佛陀為了引導眾生能夠究竟離苦得樂、到達彼岸。不得不隨順世間言辭習慣, 不說而說, 所以《金剛經》里面講:“說法者, 無法可說!”, 所有一切法都是假安立的善巧方便。
用刷碗的例子來比喻, 如果把一個油污的碗比作我們眾生的心, 那么佛所說的法就是洗潔精和水。只有用洗潔精和水才能把碗洗徹底洗干凈, 但是一個沾滿了洗潔精的碗絕對不能算一個干凈的碗, 所以還要把洗潔精也沖干凈,把水也晾干, 然后才能算一個真正干凈的碗。同樣我們當通達了某個法的真正意趣之后, 不可以對這個法太執(zhí)著, 該舍的時候就要舍棄掉。
然而, 如果我們還沒有真正通達的時候, 是不是可以隨便舍棄這個法的?!督饎偨洝防锩嫱瑯舆€有一句“知我說法如伐喻者”, 就是說, 佛所說的這個法呢, 就像一個小船, 如果你過了河呢, 就要果斷地把船舍棄掉, 不然帶著船怎么繼續(xù)前進的行程。可是如果你還沒過去這個河, 就把這個船給舍棄掉了, 這河可怎么過呀?
04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謂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實有,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經上,世間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認為自己是圣人。
“佛法”即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這句經文的關鍵在于第二句話“即非佛法”。佛陀教導我們,要看破世間萬物,不要去執(zhí)著。所謂佛法也是教導我們如何去看破、放下世間萬物的方法。《金剛經》的根本思想,就是讓我們去掉一切牽掛,放下一切煩惱,達到心靈的絕對清凈安寧,得大解脫。所以最后,我們也不能執(zhí)著于佛法帶來的種種不可思議。
05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該無任何執(zhí)著的升起清凈心,真正的清凈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真正的修行,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去則不留。
06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如果菩薩在心中還有對自我的執(zhí)著、對他人的執(zhí)著、對眾生的執(zhí)著、對生死的執(zhí)著,那他就不是菩薩了。
07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眾生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
08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八萬四千法門,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甚至于說修外道也好,以華嚴境界看來,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的。
09
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對于所做的福報功德,不應因貪求而升起執(zhí)取之心。有好處,自己并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愿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并不需要。
10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眾生本具的如來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時間和空間而存在,離一切分別妄念,即是如來清凈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