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團執(zhí)行系統(tǒng)專家孫軍正
如果有一家公司得出一個結論,銷售不好是因為俄羅斯的礦山爆炸了。你一定會覺得很荒唐,但下面這些對話我相信你一定不會陌生:
營銷部門經理說:“最近銷售做的不好,我們有一定責任,但是最主要的責任不在我們,競爭對手紛紛推出新產品,比我們的產品好,所以我們很不好做。”
研發(fā)部門經理說:“我們最近推出的新產品是少,但是我們也有困難呀,預算太少!”
財務部門經理:“是,我是削減了你的預算,但是你要知道,公司的成本在上升,我們當然沒有多少錢。”
這時,采購部門經理說:“我們的采購成本是上升了10%,為什么,你們知道嗎?俄羅斯的一個生產鉻的礦山爆炸了,導致不銹鋼價格上升。”
“哦,原來如此呀,這樣說,我們大家都沒有多少責任了,哈哈!”
總經理:“這樣說來,我只好去考核俄羅斯的礦山了!”
結果是:銷售不好是因為俄羅斯的礦山爆炸了。
這樣一些荒唐的故事,之所以會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原因就在于每個人的本性中,始終在重復著一個永恒的主題:回避風險。因此,管理責任這只猴子的第一法則,就是鎖定責任:猴子原來在誰的身上,無論有什么變化,它都應該被鎖定在原來責任人的身上。
就像這個故事中的情景一樣,銷售部銷售不好,責任在產品;產品不好,責任在預算;預算之所以少,是因為成本高,盈利少;而成本之所以高,是因為采購;采購成本則是因為俄羅斯礦山爆炸。
每個人都可以把理由往別人身上推,每個人都能夠在別人那兒找到借口,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基本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產品比任何競爭對手都強大,如果我們的產品沒有任何問題,那么這個世界還存在營銷這個詞嗎?
為什么同樣的產品,在不同人的手里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十分清楚地說出,寶潔的洗發(fā)水和索膚特的洗發(fā)水,有什么明確的區(qū)別嗎?或許很多人都不能夠,但是在消費的時候我們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心目中的品牌。為什么幾乎差不多的產品在不同的公司,在不同人的手中會有不同的結果?
結論只有一句話:做得好的公司,猴子各就各位──員工勇于承擔責任;做得不好的公司,猴子上竄下跳──員工相互推卸責任。
合作代理:
由孫軍正老師主講的“執(zhí)行模式”、“績效模式”等精品課程誠尋各地戰(zhàn)略合作與代理機構。聯(lián)系方式見中華講師網孫軍正老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