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是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以剛直不阿、敢于進諫聞名,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有才干的諫臣。他在貞觀初年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余事,數十萬言,對唐太宗的自身修養(yǎng)和治國決策的確立多有助益,深得唐太宗的器重。唐太宗把自己比作未經冶煉的礦石,把魏征比作良工,還把魏征比作能照出自己過失的"人鏡"。魏征對唐朝興盛--"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魏征加入了瓦崗軍,被李密請到元帥府,拜為文學參軍。魏征全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并擬定了一些具體意見,但因李密優(yōu)柔寡斷,沒有付諸實行。當王世充大舉進攻時,魏征提出了深挖溝、高筑壘、坐待其敝的正確建議,但未被采納。李密兵敗于王世充西投李淵后,魏征也隨李密到了長安(今陜西西安),結束了他一年多在瓦崗軍的生活。魏征與唐太宗共事17年,多所進諫,大部分得到唐太宗的贊同和采納。魏征犯顏直諫的故事很多,首先是幫助唐太宗總結隋亡的教訓,在大亂之后治理好國家,勸唐太宗采取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盡量使百姓靜下來,第一不為皇帝個人的享受而濫用人力財力,第二皇帝不要四處游幸給百姓增加不必要的負擔,第三慎重處理對外關系而不要輕易出兵。這些建議的貫徹使唐朝迅速興盛起來。
唐初規(guī)定,男子十八歲成丁,開始服兵役和徭役。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決定下令征未滿十八歲的少男中身體壯實的人當兵。作為諫議大夫的魏征認為不可,拒絕執(zhí)行。唐太宗大為惱火。責問魏征為何如此固執(zhí),魏征嚴肅地回答說:"我聽說把河弄干去捉魚,不是捉不到魚,但明年就無魚可捉了。如果把未滿十八歲的男子全部征召人軍,必然會使勞力減少、農田荒蕪,明年的賦稅、徭役從哪里去征收呢?"唐太宗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利弊,重新下詔糾正。
貞觀六年(631年)正月,唐太宗打算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魏征堅決不同意,勸諫說:"陛下功業(yè)雖高但百姓受的恩惠還不夠多,德行雖厚但恩澤尚未遍及全國,國內雖已太平但物資還不夠用,外邦雖已臣服但國家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祥瑞雖多次出現但國家法網仍嫌繁密,收成雖然不錯但國庫還嫌空乏。"魏征這番不同凡響的話,使唐太宗深以為然,打消了封禪的想法。
魏征很欣賞古時舜帝告誡群臣的一句話:"爾無面從,退有后言。"認為臣子明知君過還順從君意就是"面從",當面順從,背后又議論,是最不足取的。所以,他發(fā)現太宗的過失,總是無所避諱地當面指出,執(zhí)著地據理力爭,即使惹惱了皇帝,也神色不移、毫不退縮。
唐太宗晚年,由于國家經濟狀況已經好轉,開始變得傲慢起血時政疏》和《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勸太宗一如既往把貞觀初年納諫如流的風氣保存下來。此后,魏征仍然不懈地對朝廷的大政方針和太宗本人提出批評和建議,始終保持著敢言善諫的作風。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去世,唐太宗親自上門吊唁,發(fā)出了"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的哀嘆,又作挽詩云:"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殺良臣。唯當掩泣云臺上,空對余刑無復人。"表達了他痛失"明鏡"時的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