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領導力之 負責任
無分別心
人
主動 愿意
“團隊有人遲到,你要為他的遲到負什么責任?”
“你在街上走,上面一個物件掉下來正好砸在你頭上,你要負什么責任”
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教練這樣問我們?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這些事也要我們負責任?如果路上發(fā)生了交通事故,肇事司機逃跑了,警察問:誰負責任?難道這時我要站出來,說我負責任?
這是關于負責任的常見誤區(qū),以為負責任就是去承擔什么懲罰、承擔什么后果。
其實負責任是讓你看到你是可以對這件事有影響的。首先,負責任是一種心態(tài),是對待事物或者生命的心態(tài);其次,負責任是關于自己的,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別人身上,不是為別人尋找責任,自己才是負責任的主體;再次,個人的一切行動都是自己的自由選擇的結果,就像你走在路上卻有個物件莫名其妙砸在你頭上而不是別人頭上一樣,你應該對自己的存在、行為負有完全的責任,任何外在因素都不是推委責任的對象。
古人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循心不循跡,循跡貧家無孝子。”孝順是百善之首,孝不孝順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的心。如果看做了什么,那貧窮人家就不可能有孝子了,因為貧窮,他買不起東西來孝順父母。但是,孝順在他們心里,雖然條件不允許,也能讓父母感受到他的一份孝心,會為之欣慰。這句古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負責任是一種心態(tài)。
很多人經常對別人說:“我已經盡力了,我的員工素質太低,我說什么他們都不能理解,沒辦法,我承認我無能”;“家里人從沒有真正關心過我,這就是為什么我總覺得自己沒用”,這些話哪一句不是在告訴別人,我無能為力是因為別人把我搞成這樣子,這不是我的責任,你們應該為我的今天負責任?
還有的人是采取另外一種方式去推卸責任,比如: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的田里去除草——要求別人嚴格,自己負擔的責任卻很輕。把自己放在責任之外,以為別人的田地盡是雜草,而自己的田地里全是大豆高粱,還打起了“幫助別人”的招牌,這實際上也是在推卸責任。
西方著名哲學家薩特說:“我們是自己的選擇?!比绾卫斫猓烤褪钦f,你的過去,你今天的生活狀況,以及你的未來,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應該為選擇負起責任,為現(xiàn)在所得到和失去的一切負責任。
前面在講激情時講過,沒有人能剝奪你的終極自由,你通過選擇成為“你是的人”,你才是你自己的建筑師。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兩面,你選擇了這樣的你,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行動以及不采取行動擔負起全部的責任。
人本教練模式認為,人之所以不愿意負責任是因為存在分別心;負責任不是通過外界的強迫而產生的,只有當一個人內心愿意,才能真正負起責任,當一個人真正負起責任時,同樣會讓人感受到他在心態(tài)和行為上的那份主動和不懈。
無分別心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于人的分別心。分別心就是分彼此,比如:你的、我的、我要這個、不要那個;又如:這個人長相丑陋,我很討厭;那個人聲音嘶啞,我不喜歡;這個人專干壞事,我很厭惡,那個人剃光頭,我很反感等等。心有分別,就會生出好惡與煩惱。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是人們用來形容佛像的,人們驚異于佛祖的心胸之寬大,也驚異于佛祖的那份坦然和無所畏懼,其實,在佛的心里,天下哪有什么“難容之事”、哪有什么“可笑之人”?都是世人的評價和想象。對佛而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講的就是一份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別心,管你什么善惡美丑,饑來吃飯困來眠,該笑就笑,該哭就哭,自由自在,這就是平常心。我們可以不想成佛,卻不可以不要那份坦然和快樂!
分別心從何而來?分別心就來源于知識。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沒有對錯和善惡的標準,是社會和別人教會了我們這種標準,外在知識學得越多,分別心就會越大。知識教人起分別心。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不學習知識,知識和工具讓我們適應這個社會,那是不是說明,要人不起分別心是不可能的?怎么解決這個矛盾?其實,這也是人的內外兩面,知識是“術”,是“外”的內容,無分別心講的是“道”,是人們的心態(tài)和信念,是“內”的修煉,你的心態(tài)在哪個位置,你運用知識所做出來的行為一定也在相應的位置,理所當然成果也在那個位置。馬云說:聰明是智慧的天敵!表面看起來聰明和智慧的矛盾不可調和,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邊不乏智慧之人。所以,就像我們的人本模式,內修與外學同等重要,只有通透地了解自己,了解“人”,分別心才會逐漸消失。去除分別心,才能夠為任何事情負責任,才能在負責任的那一刻體驗到內心的自由。
鄒毅教練 https://blog.sina.com.cn/hzhd101 更多資料
愿意
負責任發(fā)自內心,是一種自愿的心態(tài)。不少人談到負責任,會有被迫的感覺。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區(qū)分好行為上的承擔和心態(tài)上的負責任。比如工作上出現(xiàn)了失誤,大家追究責任,結果把責任人追究到了,也實施了相應的懲處,認為有人負責任了。其實這不叫負責任,而是在追究對錯,向認為不對的人施加某種壓力和懲罰。
類似的行為上的“負責任”,不代表內心的負責任。大家把負責任作為主題,談論的是誰的過錯,是在評估整個實際情況的錯誤來源和輕重,根本不是在講負責任。如果是真的負責任,那就是發(fā)自內心的,心甘情愿的,被罰的人就不會心生委屈了,但現(xiàn)實恰恰相反。
當你開車不小心同別人的車相撞了,對方跳下車來,聲色嚴厲地指著你的鼻子說:“你要負責任!”你誠懇地回應他:“我對這件事情負責任?!蹦阏J為情況會怎樣?他不會罷休,會繼續(xù)追究你的責任。本來,他說你要負責任,你也說了對這件事情負責任,可是事情為什么沒完呢?原來,他說的根本不是負責任,他想表達的意思是“你撞了我的車,是你的錯!”同時還包含著:“因為你的錯,你要賠償我的損失!”
如果沒有例外,“你要負責任”代表的意思就是“這是你的錯”。誰的過錯與負責任是兩個范疇,錯對自有交警根據(jù)交通法規(guī)來判斷,賠償也會由交警來處理,為什么全都掛在負責任了呢?遺憾的是,人們習慣于把他們混在一起,還以為很負責任。
人們存有誤解,以為負責任就一定要做什么。負責任可以有所為,也可以不做任何事情。當我愿意為所有事情負責任的時候,我就去負責任。我什么也沒有做,但我仍然是負責任的。負責任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份愿意。你可以選擇不負責任,不過你得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而負責任。你的人生選擇是自由的,但你必須承擔你選擇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哪怕是選擇犯罪,你就要背起這個命運,承擔選擇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因為這是你的選擇。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心存僥幸,這就不是一種負責任的心態(tài),確切地說是一種逃避的態(tài)度,當壞的結果真的出現(xiàn)時,人們會感到沮喪甚至絕望,會感嘆自己時運不濟而倍受打擊。如果改用一種負責任的心態(tài),即使出現(xiàn)不好的結果,也會坦然接受。負責任就是把責任歸因到“我”,事情因“我”而起,結果因“我”而得,一切都是“我”自愿的,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很負責任的去接受這一切。
主動
什么情況下人才會主動?每個人絕大部分時候是積極主動的,主動地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如果有人問:“誰來負責任”,人們會一楞:“誰會傻到主動去負責任,把所有的問題都扛在自己身上,難道不累嗎?”這是將責任當成了一種負擔。事實不然,因為我們說過,負責任不一定要做什么,千萬不要把負責任與行動畫等號;更重要的是,當你負責任后,你是主動的、自愿的、心情是輕松的,不會心生埋怨,不會有壓迫感,外在表現(xiàn)是舒坦自然。
就拿前面舉的例子來說,工作出現(xiàn)失誤后,抱著負責任的心態(tài),就會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糾纏于對錯,也不會成為受害者;不小心撞車后,用負責任的心態(tài)去找處理方法,就不會心生怒氣,互相指責。
當人們說“這不關我的事”那一刻,是在否定自己的存在,否定自己的重要性,推卸責任的人,已經在心中讓別人打倒了自己。對一切負責任的人,不會受害于他人和外在環(huán)境,而是以主動的心態(tài),令外界感受到其內在的負責任之心和無法抗拒的影響力。
鄒毅教練 https://blog.sina.com.cn/hzhd101 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