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假期國學班的孩子們身著漢服,流利而認真的背誦國學經典名句的時候;每當看到企業(yè)家國學班的老板們身著唐裝,打坐在蒲團上閉目修禪的時候;每當看到培訓界的同仁熱血激昂的論辯于國學與西學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就增添了一份對于國學現(xiàn)代傳承的擔憂。
學習國學的目的絕對不是全盤的否定西學;學習國學的模式也絕對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復古。
現(xiàn)代人學習國學的境界應該把重點放在國學的現(xiàn)代應用上面,而不是去追求國學課程的視覺包裝效果和學員們獵奇的復古心理上面。
試想一下,幾千年前,孔子就是坐在草堂中給渴望學習治國之道的弟子們開講的,并沒有搞什么過度的宣傳和包裝。而僅僅由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卻吸引來無數的追隨者前來拜師學藝。
一部好經,念好了,可以濟世救民,普渡眾生;念歪了,可以禍國殃民,助紂為孽。
在商業(yè)炒作環(huán)境下的所謂“國學熱”,并非屬實。我們要擦亮眼睛,就像我們面對當年的所謂“房產熱”一樣,理性的對待。
國學的博大精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深入研究。而絕對不是采取快餐式的,非理性的,湊熱鬧和趕時髦的心態(tài)可以學習得來的。
學習跆拳道,幾個月就可以踢斷木板,但是,學習中國功夫,幾個月不一定可以站好馬步。乍看上去,好像中國功夫的效能太低了,但是,一個練了幾十年功夫的人,盡管不在你的面前施展拳腳,他同樣可以讓你畏懼,這就是一個人的內涵。
學習國學的內涵在骨子里,而不在形式上。
想學好國學,就要拿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精神來才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