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峽
兩山相夾(交接),脈從間經(jīng)過,叫做過峽。尋龍的過程,在觀察星峰(山的形體)之后,最重要的是過峽這一個階段。因為父母(胎息)、穴點(孕育)的中間是過峽(結(jié)咽束氣),好比臍帶--嬰兒賴以從母體吸收營養(yǎng)的管道,其生命、體質(zhì)皆由此生。從過峽處可以看穴的結(jié)作情形:1、來大夫小者,多結(jié)近穴;來小去大者,多結(jié)遠穴。2、過峽的情況小巧者,穴星多隱微;峻大者,穴星多顯露。3、穴的土質(zhì)與過峽處的土質(zhì)相同。
曾子南先生說:“龍脈行遠,氣力散漫,然后收斂縮小過脈,這過脈的地方,堪輿家稱為過峽,此處前有迎接之山,后有送山,兩邊有旗、鼓、倉、庫、劍、印山夾護,便是貴龍,主有富貴之應(yīng)。若是無送無迎,兩邊又無旗、鼓、倉、庫山等貴器拱恃,形勢孤單,且受風吹,便為貧瘠龍脈,便無富貴之應(yīng)。”蔣云庵《地理正宗山龍語類》說:“過峽宜短小緊結(jié),貴有兩護。龍不過峽則無脫卸,無脫卸則死硬矣!大龍大峽,大開大展,大迎大送,兩旁之星,拱夾護照;所忌者;腰松勢長而無兩翼、護從單薄而不重疊、夾拱空缺而不周致,則漸殺而漸下矣!”這是關(guān)于山龍過峽的要點。至于平洋地區(qū),龍脈的過峽大都是穿田而過,呈“草蛇”、“灰線”,平坦舒展,不怕風吹。山龍過峽多是“峰腰”、“鶴膝”、“崩洪”、“絲線”,怕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