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發(fā)不可收拾佳其公司是一個中間產品的供應商,下游有最終產品的制造商,上游有供應商作為其外協廠,幫助佳其公司完成產品的部分加工工藝。佳其公司的主要客戶都是一些世界巨頭,因而要求比較嚴格,這不僅體現在質量上,而且對社會責任包括勞動力保護、
職業(yè)健康、環(huán)保等要求都特別詳細,每年都有多次的相關的現場審核。雖然要求高,但這些廠商對價格也不含糊,給的就低,逐年還不斷喊降價,佳其公司有一道表面處理工藝,經不起環(huán)保審核,更沒有足夠資本買設備以抵消成本
壓力,只能將這道工藝外協給小供應商做,佳其公司的客戶只要求佳其公司提供文件保證,工藝符合環(huán)保,勞工有
職業(yè)安全保障即可。而對佳其公司的供應商并沒有做實際現場考核。上面說道,佳其公司客戶的質量要求甚高,對在質量問題的處理流程上更是非常嚴格。出了問題8D報告是不可省的,最終還要考察質量改進措施的實際收效。佳其公司的質量部收到某個大客戶的質量投訴,一個外觀件表面出現瑕疵,開出了8D報告,非常顯然,這是表面處理供應商的問題,就由SQE轉給了這家供應商,要求供應商按客戶8D報告的要求回復,供應商回復后,SQE掃都沒有掃一眼就直接轉給了質量部,質量部也沒有過目立刻交給了客戶。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客戶的反饋非常生氣,將8D報告打回來重做,SQE再仔細一看,原來《糾正措施》這欄寫的是“加強檢驗”,《預防措施》填的是“加強不間斷的
培訓”,客戶當然不接受。SQE再將8D報告打回供應商,要求其深刻檢查,其實供應商自己已經找到原因,有幾盒涂料放在露天沒有加蓋,受到粉塵污染,造成表面的污點,這幾盒涂料已經用完了,因而時過境遷,認為這8D報告沒法寫,但客戶這一關過不去,佳其公司SQE這一關當然也就無法通過。供應商思來想去沒有對策,實在無招,特別是如何“深刻”實在是難題,就編了一個故事,說將來這一批涂料都報廢了,重新寫了一個8D報告交給SQE,SQE認為不錯,夠深刻了,轉交給了客戶。然而客戶并不滿意,要求提供證據。供應商沒有辦法,只能找一些舊涂料桶,假裝把涂料倒掉,拍了一個視頻交給客戶。事情并沒有結束,恰好客戶在做環(huán)保的風險評估,正愁找不到風險點,有人將這一問題提了出來,認為供應商不恰當地處理不合格品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是一個風險點,要求列為控制點并落實解決方案。這次由環(huán)保工程師聯系了佳其公司,要求對報廢的涂料進行無害化處理,并會全程參與監(jiān)控處理過程。一個謊言要用另外一百個謊言進行圓場。這回佳其公司和供應商可慘透了,話說間客戶的環(huán)境工程師就要到了,他們哪有報廢的涂料呢?如何同客戶解釋,客戶就是不信,認為供應商不肯投入環(huán)保處理。供應商干脆耍無賴,說我們不會處理,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無害化。環(huán)境工程師必須完成自己的工作,加上客戶自己也有預算,承諾道,處理的設備和費用都由客戶負責。事情進展到這一步,佳其和供應商徹底崩潰了,只能沿著客戶的要求,被牽著鼻子往前走,將庫房里的所有涂料都交給客戶進行銷毀,再做無害化處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涂料被拉走。討論:1、在整個過程中根本性的問題出在哪里 ?2、針對本案例,如何做好一個8D報告?3、將高污染的工藝轉包給供應商,應做好哪些工作?4、案例中還有哪些問題?點評:8D最早是美國福特公司使用的經典質量問題分析手法,現在廣泛地使用于供應商的質量管理。二戰(zhàn)期間,美國政府率先采用一種類似8D的流程——“軍事標準1520”,又稱之為“不合格品的修正行動及部署系統(tǒng)”。1987年,福特汽車公司首次用書面記錄下8D法,在其一份課程手冊中這一方法被命名為“
團隊導向的問題解決法”(Team Oriented Problem Solving)。當時,福特的動力系統(tǒng)部門正被一些經年累月、反復出現的
生產問題搞得焦頭爛額,因此其管理層提請福特集團提供指導課程,幫助解決難題。8D工作方法是解決問題的8條基本準則或稱8個工作步驟,但在實際應用中卻有9個步驟:D0:征兆緊急反應措施目的:主要是為了考察此類問題是否需要用8D來解決,如果問題太小,或是不適合用8D來解決的問題,例如價格、經費等等,這一步是針對問題發(fā)生時候的緊急反應。關鍵要點:判斷問題的類型、大小、范疇等等。與D3不同,D0是針對問題發(fā)生的反應,而D3是針對產品或服務問題本身的暫時應對措施。D1:小組成立目的:成立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具備工藝/產品的知識,有配給的時間并授予了權限,同時應具有所要求的能解決問題和實施糾正措施的技術素質,小組必須有一個指導和小組長。關鍵要點:成員資格,具備工藝、產品的知識;目標;分工;程序;小組建設。D2:問題說明目的:用量化的術語詳細說明與該問題有關的內/外部顧客抱怨,如什么、地點、時間、程度、頻率等。“什么東西?在什么時候?在哪里?發(fā)生了什么問題?嚴重程度怎樣?發(fā)生比率多少?”方法:質量風險評定,FMEA分析。關鍵要點:收集和組織所有有關數據以說明問題;問題說明是所描述問題的特別有用的數據的總結;審核現有數據,識別問題、確定范圍;細分問題,將復雜問題細分為單個問題;問題定義,找到和顧客所確認問題一致的說明,“什么東西出了什么問題”,而原因又未知風險等級。D3:實施并驗證臨時措施目的:保證在永久糾正措施實施前,將問題與內外部顧客隔離。(原為唯一可選步驟,但發(fā)展至今都需采用)。方法:FMEA、DOE、PPM。關鍵要點:評價緊急響應措施;找出和選擇最佳“臨時抑制措施”;決策;實施并作好記錄;驗證(DOE、PPM分析、控制圖等)。D4:確定并驗證根本原因目的:用統(tǒng)計工具列出可以用來解釋問題起因的所有潛在原因,將問題說明中提到的造成偏差的一系列事件或環(huán)境或原因相互隔離測試并確定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方法:FMEA、PPM、DOE、控制圖、5W1H法。關鍵要點:評估可能原因列表中的每一個原因;原因可否使問題排除;驗證;控制計劃。D5:選擇并驗證永久糾正措施目的:在
生產前測試方案,并對方案進行評審以確定所選的校正措施能夠解決客戶問題,同時對其它過程不會有不良影響。方法:FMEA關鍵要點:重新審視小組成員資格;決策,選擇最佳措施;重新評估臨時措施,如必要重新選擇;驗證;管理層承諾執(zhí)行永久糾正措施;控制計劃。D6:實施永久糾正措施目的:制定一個實施永久措施的計劃,確定過程控制方法并納入文件,以確保根本原因的消除。在
生產中應用該措施時應監(jiān)督其長期效果。方法:防錯、統(tǒng)計控制。關鍵要點:重新審視小組成員;執(zhí)行永久糾正措施,廢除臨時措施;利用故障的可測量性確認故障已經排除;控制計劃、工藝文件修改。D7:預防再發(fā)生目的:修改現有的管理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工作慣例、設計與規(guī)程以防止這一問題與所有類似問題重復發(fā)生。關鍵要點:選擇預防措施;驗證有效性;決策;組織、人員、設備、環(huán)境、材料、文件重新確定。D8:小組祝賀目的:承認小組的集體努力,對小組工作進行總結并祝賀。關鍵要點:有選擇的保留重要文檔;流覽小組工作,將心得形成文件;了解小組對解決問題的集體力量,及對解決問題做出的貢獻;必要的物質、精神獎勵。質量工作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特別是針對8D報告中預防措施及永久措施的規(guī)劃,找出為什么將涂料桶放在露天,及相應的流程是否健全,并舉一反三,防止類似的錯誤不會再發(fā)生。在這個案子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環(huán)境保護和勞工保護的要求。ISO14000環(huán)境管理體系標準和OHSAS 18000
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都對供應商提出要求,不能將不環(huán)保不安全的工藝轉移到供應商場地
生產從而免除采購方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