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公司是一個代工廠,正在替客戶做一個OEM產(chǎn)品,基本上產(chǎn)品完全由客戶設計,樣品和小批量試生產(chǎn)就在本廠完成的,也已經(jīng)得到客戶的確認,所有的原材料及上一級供應商都由客戶指定,經(jīng)過客戶供應商管理部門的審核、確認。客戶對該產(chǎn)品的成本控制的非常嚴。
但批量生產(chǎn)之后,客戶的投訴不斷,最主要的問題是外觀件不合乎客戶的要求,因為這是海峰公司最大的客戶,領導非常重視,為此,專門指派一位質量工程師毛為民負責解決這個案子。
毛為民首先想到的是外觀件的來料檢驗,但工藝工程師解釋說,不是沒有考慮過來料檢驗,但外觀件一拆一裝,劃傷會更多。毛為民在生產(chǎn)線上進行了調查,認識到整個的制造流程中,只有最后兩道工序涉及到外觀件:整個產(chǎn)品都裝配完成了,再裝上外殼,隨后進行最終的調試。毛為民發(fā)現(xiàn)在調試過程中,會有可能造成外觀的擦傷和污漬,在毛為民建議下,工藝工程師修改了作業(yè)流程,先做調試,再裝外殼。但一階段過去后,外觀問題減少的有限,從原來5%的不合格率,下降到3.5%,但整機不合格品卻由此上升??蛻舯г拐f,你這是葫蘆沒有全部按下去,瓢浮了起來。
只能將流程再改回去,而不合格率也回到了從前,畫了一個圈,回到原地。
毛為民再到生產(chǎn)線梳理了一遍流程: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作流程是先做整機的功能性測試,再做客戶要求的幾個關鍵性的性能指標的量化值測量,并打印記錄在測試報告上。完成之后再看外觀是否有毛刺污點和擦傷處,如果有,那么將外殼拆下來,重裝一個。顯然這是一個大問題:一是看到問題再拆下來,為什么不能檢驗之后上線呢?他再次和工藝工程師商量,要求在生產(chǎn)線上加一道檢驗的工序,先對外殼檢驗再上線。改進之后客戶的反饋是,整機的不合格率和外觀的問題同時改善了。外觀不合格下降到3%。毛為民終于松了一口氣。
還沒有等毛為民卸任,客戶那里又發(fā)話了,客戶開始推行六西格瑪活動,顯然3%的不合格率在六西格瑪活動中是不可接受的??蛻粢蟊仨氝M一步提升合格率。
毛為民能想起的是質量最拿手的一招:全撿!檢驗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檢驗是萬萬不能的,毛為民決定再次更改作業(yè)流程,在生產(chǎn)線最后加一道外觀檢驗:這些操作工專門進行外觀的檢驗。合格率雖然上去了,但還是遠遠達不到客戶提出了六西格瑪?shù)囊?。問題在哪里呢?毛為民該做的他都做了:加強檢驗員的培訓,將客戶反映的不合格品的樣本拍成照片,掛在墻上做對照,還只是有進步,遠遠達不到“零缺陷”,也達不到六西格瑪?shù)囊蟆?/p>
還有一句話照耀著他的心坎:“質量從源頭抓起”,做塑料件的工程師也給他出招:像這樣的外觀件問題,十有八九是出在供應商那里:無非是收縮、變形、毛刺和色差。與這些問題相關的是供應商加工的機器的檔次,工藝過程的控制,模具的質量,還有就是塑料粒子的級別,及是否在新料中混入了二次料,混入了多少?
毛為民到供應商那里去做審核,發(fā)現(xiàn)塑料工程師所說的所有問題都存在。在和供應商交流中,供應商對毛為民提出的改善建議是陽奉陰違,根本沒有實施。毛為民發(fā)現(xiàn)其中奧秘,供應商不聽質量工程師的,聽采購的。毛為民向采購員提要求,采購員和供應商溝通的結果是,給的價格太低,做每一項改進都是錢鋪出來的,不給錢哪能改進呀?更重要的是,供應商是客戶指定的,產(chǎn)品客戶審核的,流程客戶確認的,價格也是客戶談下來的。根本不是海峰能做的了主的。
毛為民找到客戶反映情況,哪知道,被客戶劈頭蓋臉訓斥一頓,認為毛為民是在推脫責任,自己出了問題,卻歸咎于來料的毛病,還有就是變相要漲價,要挾客戶呢。
而毛為民的領導也在怪罪毛為民,怎么把客戶得罪了,事情沒有辦成,工藝變的復雜,成本上升,客戶還不買賬。
毛為民無語了,徹底攤在椅子上,真是欲哭無淚。
討論:
1. 在案例中,毛為民哪些決策是正確的?哪些值得改進?
2. 海峰公司在支持質量工程師的工作上有什么需要改進的,還是毛為民的個人問題?
3. 如何管理客戶指定的供應商,如何處理好客戶的關系?
點評:
這位質量工程師是一位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的好員工,絕大多數(shù)質量工程師都具備毛為民這樣的特質。在處理這個案子中也做了應盡的所能的努力。
其實毛為民可以做的更好一些,首先他沒有必要只是一個人在演獨角戲,質量是全體員工的責任,不僅僅是質量工程師一個人的義務。他應該做的是召集技術,工藝,采購生產(chǎn)的人員共同解決問題,其實,質量管理中的8D報告的方法,還是適用于這個情形的。組織一個團隊,利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正如8D報告所要求,要利用質量工具去解決問題,針對這個案例,完全可以按照8D報告的步驟,尋找根本原因,利用頭腦風暴,魚骨圖,柏拉圖等許多質量工具進行分析,展開問題。而不是像毛為民那樣,沒有經(jīng)過8D的步驟,立刻得出結論。
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的措施是加強來料檢驗。加強各種檢驗,正如案例中工程師所解釋的,來料檢驗會增加不合格品的機會。而各種檢驗不僅沒有完全消除不合格,反而倒增加了成本。應該從工藝和操作動作上進行分析,找出能夠照成不合格機會的過程,再圖謀消除不合格的原因。來料檢驗不是一個萬金油,哪里都去用的。
很多人會奇怪,全撿為什么還會有不合格品?對于外觀件的全撿,完全依賴于視覺目測,及主觀判斷。復雜一些的外觀件有許多項目要過目:毛刺,變形,色差,污漬,劃痕等,人無完人,一不小心,就會有漏檢的。時間長了,也會產(chǎn)生視覺疲勞,判斷會出現(xiàn)偏差,本來這些檢驗都是主觀的。尺度的把握還會照成差距,都是照成退貨的原因。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取得領導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成功要素之一,需要與領導溝通,主動匯報項目進展,取得領導的理解和支持。
在與客戶和供應商交流中,更應該講究方式方法。主動架起客戶與供應商的橋梁,邀請客戶和供應商參加解決問題的項目團隊,共同找出解決問題方案。外觀件的檢測檢測標準需要在供應商,采購方及客戶三者之間達成一致。共同的標準,共同的測量環(huán)境,及共同的手段,才有共同的結果。
產(chǎn)品的分析也是一種解決之道,質量與產(chǎn)品設計、工藝要求是緊緊相關的,產(chǎn)品質量是制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分析設備、原料、工藝流程對質量的影響,是否能達到產(chǎn)品的質量要求,是分析的重要一環(huán)。為了降低成本,有些產(chǎn)品的設計在選擇材料,設備時,留有的裕量空間極其有限,稍不注意,就會照成不合格品。還有的情形是差一些的設備,差一些的原料,通過工藝和過程控制的努力,才能達到設計要求。好的設備,好的材料,生產(chǎn)出好的產(chǎn)品,不算高水平;而差的設備,差的材料,生產(chǎn)出好的產(chǎn)品,才算真功夫,這也是高質量低成本所追求的一種超高境界。相反,好的設備,好的材料,生產(chǎn)不出好的產(chǎn)品,這叫能力低下。
進一步的,在客戶協(xié)助下,幫助供應商成本分解也是解決之道。成本分解不僅僅是重新核算價格,更重要的是找出成本改善的突破口,再結合價值分析/價值工程,使供應商不僅能提升質量,還要取得應有的利潤,只有供應商有足夠的利潤,才是可持續(xù)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