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草”一詞起源于美妝圈,意為向他人推薦 (產品) 或者產生購買欲。而種草營銷則是指KOL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生產原創(chuàng)內容來吸引用戶,進行場景沉浸營銷,引發(fā)其主動搜索,進而購買產品、實現營銷效果轉化的一種營銷方法。
“種草”已經成為新時代消費主義的象征,在新消費時代,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從消費者種草后的搜索查詢開始,就觸發(fā)了整個消費體驗的開關。移動支付時代的紅利,讓消費路徑極速縮短,從“種草”到“拔草”可能就是幾分鐘的事。
因此,在內容營銷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和平臺愈來愈看重種草經濟的價值。
什么是“種草營銷”
1、種草是模仿效應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在著作《模仿的定律》中提出“種草心理學”,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模仿他人的習慣,而這種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塔爾德還提出了三個模仿定律:
第一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上層人士的傾向;
第二個,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發(fā)生,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
第三個,人類對本土文化的模仿總是優(yōu)于外部文化。
2、種草營銷三個步驟
KOL將產品與“必入/買”、“吐血推薦”、“不買不是人系列”、“好用到飛起”等字眼聯系起來,促使消費者陷入“種草”(在某人的推薦下對某物產生購買欲望)→“長草”(想要購買的情感不斷“增長”)→ “拔草”(購買欲得到滿足,即買到想要之物)的循環(huán)過程中。
3、“種草”比覆蓋更重要
種草就是利用內容創(chuàng)造需求,無論是新的需求,還是喚醒原來的需求,并且用場景化的產品滿足用戶,你一定要更高效地滿足他們,才能夠在戰(zhàn)場上贏得一席之地。
在移動網絡環(huán)境中,“種草”比覆蓋更重要,成功種草需要引燃人們的情緒點。
于是我們發(fā)現,無論是明星、網紅,還是各個社交平臺上的草根素人,無論其載體是文字、聲音、美圖還是視頻,行之有效的帶貨路數有著共通的邏輯:好看好聽好玩,強感染力,高情感飽和度,能夠觸發(fā)人們的情緒G點,自帶一萬個非買不可的理由。
2020年,淘寶率先上線“逛逛”,京東和拼多多緊隨其后,在重要入口上線與“逛”有關的板塊。
今年,阿里推出了美食種草社區(qū)吃貨筆記,騰訊打造了種草工具企鵝惠買。抖音還推出了種草APP可頌,solgan為定義你的生活,因界面設計和小紅書相似,因此可頌也就被認為抖音版小紅書。
其中,淘寶逛逛正式上線不到一年時間,月活已經超2.5億。去年雙11期間,淘寶逛逛上瀏覽種草內容的用戶達2.5億。
電商來到下半場,消費者打破了對單一平臺的迷信,更加專注于商品本身。與之相對應的,阿里戴珊掌舵淘寶天貓后,重押內容化戰(zhàn)略。從交易到消費,消費者體驗通過內容化來實現。
目前,淘寶逛逛的月活用戶已超過2.5億。無論是淘寶實行內容戰(zhàn)略,京東向全品類擴張,還是唯品會深化特賣優(yōu)勢,楊建允認為,這些動作本質上都是為了提高用戶的留存率,進一步促進交易。
撕掉固有標簽,電商平臺在消費者眼中的差異正在消失。一場屬于消費者的狂歡,悄然來臨。
楊建允提醒,對于一個品牌和一個企業(yè)來說,更應該重視內容營銷的作用,重視種草經濟的價值,要切實做好社交化營銷的整體規(guī)劃,重視內容矩陣和營銷矩陣,運營好、運用好私域流量和私域經濟。
楊建允,高級營銷師,互聯網營銷專家,專注于社交化商業(yè)研究及社交化營銷實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