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我學術上真正的代表作、最有心得的是《藝術人類學》,書中提出關于藝術和審美、起源和本質(zhì)的學說,我稱之為“確證說”?! ∮腥苏f你是“余秋雨式的人物”,一方面在學校執(zhí)教;另一方面頻繁參加社會活動。您喜歡作為文化明星的角色嗎?
易:別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吧。我在鳳凰衛(wèi)視《世紀大講堂》上,也有觀眾問過類似的問題,人生為,人生只有兩種選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另一種是走別人的路那就只好讓自己去說。而我只不過是不愿意讓自己說而已,那就只好讓別人去說,那就不是可選擇的了。教書或者是參加社會活動,我不存在更喜歡哪個,沒有太大的可比性,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三國”開講三種面目
有消息說您2006將在央視開講“三國”,您講三國的著力點將放在哪里?
易:是的,我和中央電視臺合作,計劃做一年的三國,但一年只是個初步的計劃。
“三國”第一講是正月十五正式播出,然后每周六、周日播。“三國”其實是比較難講的,以前的那種已經(jīng)有過的方式都不實用了,跟講《漢代風云人物》不一樣,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講。這段關系錯綜復雜,而且我們是想把這段歷史整個講一遍,會涉及到很多人、事。
第一集是個開場白叫《大江東去》,是個總的帽子,主要談歷史的三種面目和我們的三種意見,也就是提出了一個觀點: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有三種面目,歷史上的本來面目、稱之為歷史形象;小說、戲劇和文學藝術中的面目,稱之為文學形象;民間信仰、民眾風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稱之為民間形象??创龤v史三種態(tài)度: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叫歷史意見;站在現(xiàn)今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叫時代意見;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叫個人意見。
這段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三國志》,一般讀者和觀眾心目中的“三國”是三國演義的“三國”,是三國的文學形象,而我重點要講的是歷史形象。接下來講的就是曹操,不過是以曹操為線索來講三國,貫徹我的講史的方式“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由一個人物牽頭帶出事件,然后又通過事件牽頭帶出其他的人物,比如說到曹操,講到關東聯(lián)軍,說關東聯(lián)軍必然說到袁紹……我是把人和事混編在一起,很難說哪些是講人哪些是講事,“三國”講座做成電視連續(xù)劇的結構,每一集最后都會有一個懸念。
您認為三國人物和漢初人物相比,哪個更有魅力?那么,您最喜歡的是那個朝代?
易:我對歷史人物和朝代沒有特別偏愛的,我認為學者不能有偏見,一定要用客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