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喜歡排隊,更不習慣排隊。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的時候買票。那時候文化貧瘠,看場電影就算是高檔次的娛樂活動了,可是城里又沒幾家,電影票就常常顯得緊張。人們買電影票是從來不排隊的,那幾乎就是身強力壯者的一場角斗。電影院的售票窗口小的剛好伸進一只手,可在擁擠在它前面的卻是人山人海。經(jīng)常是沒買到票的擠不進去,買到票的擠不出來。如果遇到新電影首次上映,單獨一個人想買到票幾乎是休想,于是一些聰明人想出個辦法,幾個人組合在一起,挑出一個身體結(jié)實靈活的人來,把他抬起來直接拋到人群的頭上,根本不顧下邊人的哭叫。等買到票從眾大腿下爬出時,往往是氣喘吁吁,衣冠破碎,手中的票已經(jīng)成了一個濕乎乎的紙團兒。
現(xiàn)在,社會雖然有了巨大的進步,可是不排隊的現(xiàn)象還是屢見不鮮。尤其是現(xiàn)在的節(jié)假日,我看到雖然國內(nèi)一些旅游區(qū)人滿為患,但遇事排隊的場面竟然難得一見,勸導游客排隊已經(jīng)成了景區(qū)工作人員的“艱巨任務”。有時候即使不得不排隊,也經(jīng)常是亂哄哄一片。大家在隊伍里也互相擁擠,你扳著我的肩膀,我抱著你的腰,生怕別人“加塞”。一語不合大打出手的事兒也常有。
經(jīng)??吹绞澜缟显S多國家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人們無論購物買票還是乘車,都在靜靜地排隊,甚至只有兩個人的時候也是如此。那隊排的也文明,松松散散,有時候甚至看不出是在排隊,但秩序不亂。
記得蘇聯(lián)在解體的那段時期社會動蕩,經(jīng)濟極度蕭條,商店貨架經(jīng)常是空空蕩蕩。甚至有些地方連面包都供應不足,去晚了就會因買不到面包而挨餓。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在排著隊,后面的沒有買到也只是在失望中默默地離去。對此我在心底不免暗暗敬佩。
為什么中國人不喜歡排隊呢?對此有人恨鐵不成鋼地說,不排隊是國民素質(zhì)差的表現(xiàn),是一個改變不了的民族習慣。梁實秋先生就并不以為不守秩序不排隊是我們民族性,認為生活習慣是可以改的。記得早年他在文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抗戰(zhàn)勝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訴我許多敵偽橫行霸道的事跡,其中之一是在前門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來回巡視,遇到不排隊就搶先買票的人,就一聲不響高高舉起竹鞭颼的一聲著著實實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聲不響的排在隊尾了。前門車站的秩序從此改良許多。”對此事他感想復雜,既對日本人的行為極為憤恨,又對國人的不爭感到痛心,不禁嘆到:“難道真需要那一條鞭子才行么?”
抽一鞭子肯定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其實排不排隊,如何排隊,看似小事,但它能從一個角度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狀況、價值觀念、道德水準、風俗文化等等。排隊的事情看起來雖小,但其中蘊涵的意義卻大。
排隊實際上是正義與公平的象征,是對規(guī)則和秩序的認可。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排隊”,在我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在,無論在官場還是在民間,往往是一種被許多人推崇的成功哲學。這點從民間流傳的俗語中就可以看出,什么“勝者王侯敗者賊”,“英雄不論出處”,“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臉皮厚吃個夠”,“規(guī)矩都是人定的”,“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等等。
排隊狀況如何,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政治秩序經(jīng)濟秩序狀況的反映。比如提拔干部的排隊方式應該是考察一個人的德能勤紀;一個讓哪個企業(yè)去做的排隊方式應該是看這個企業(yè)的能力和質(zhì)量如何。如果不去“跑官”就得不到提拔,不去“操作”就得不到項目,誰還會去排隊呢?如果不按規(guī)則做事,就處處碰壁,按規(guī)則做事則處處順利,那么,誰還能不去排隊呢?有形的不排隊其實是隱藏在社會生活后面無形不排隊的反映而已。
這么說來,讓中國人喜歡排隊習慣排隊,還真是個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