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電商培訓師廖志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
企業(yè)名稱:北京云中小鳥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4年10月
成立地點:北京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及COO:何曉東
商業(yè)模式:主打同城快速配送服務,通過競價的方式將企業(yè)用戶與閑散的貨車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融資情況:獲得由經緯中國、金沙江、盛大資本聯(lián)合投資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
同城貨運O2O早有不少玩家,大多是做一個貨運物流版的滴滴打車,為有臨時運貨需求的客戶實時對接閑置的貨車司機。而成立僅3個月即獲1000萬美元融資的云鳥配送則是另一種打法,客戶發(fā)出任務需求、司機競價投標,一旦匹配成功,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服務關系。云鳥配送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及COO何曉東告訴南都記者,在后續(xù)的服務流程里,平臺將進一步幫助企業(yè)管理司機,完成各種考核要求,而雙方的交易則通過平臺來結算,形成閉環(huán)。
主攻企業(yè)同城配送
翻看何曉東的履歷,原本跟貨運物流并不搭邊:當過電視主持人、創(chuàng)辦過傳媒公司,因為跟云鳥配送的創(chuàng)始人相熟,開始關注并深入了解這個行業(yè)。
在他看來,同城干線配送的市場蛋糕十分誘人,光北京一年就有近300億的市場規(guī)模。然而,傳統(tǒng)的貨運物流公司在管理上十分落后,大多仍然采用“人管人”的方式來操作,面對整體素質不高的貨車司機群體很難行得通,這直接導致服務質量不穩(wěn)定。在商業(yè)模式方面,每單業(yè)務往往被公司賺走20%甚至更高的差價,這樣一來,客戶的物流成本降不下來,而真正到司機口袋里的收入也沒多少。針對這些痛點,云鳥配送想打破客戶和司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搭建一個直面客戶的同城配送運力平臺,同時建立一套互聯(lián)網評價體系,優(yōu)化對貨車司機的管理。
對于市場的拓展策略,何曉東明確,前期先主攻配送量較大的企業(yè)客戶,尤其是同為互聯(lián)網基因、有圈子資源的電商類企業(yè),后期開發(fā)市場體量更為龐大的傳統(tǒng)同城配送市場。而在運力資源上,通過地推、網上招募、微營銷推廣等方式大規(guī)模吸納司機認證入駐。據他稱:“在短短3個月里已經整合了4000多輛車,當中既有社會上的閑散運力,也有來自傳統(tǒng)中小型物流公司的車隊”。
競價招標選運力
大量的運力資源如何跟客戶的配送需求高效匹配呢?觀察其他貨運O2O平臺,采用類滴滴打車模式的不在少數,即貨主通過APP叫車,附近的貨車司機接單。但云鳥配送并沒有打算效仿同行。何曉東向南都記者分析,這種模式隨機性太強,更多適用于個人或者小企業(yè)的臨時找貨車,市場恐怕很難做大,而且司機對平臺的粘性和活躍度也不容易維持;相比之下,云鳥配送更傾向于面向規(guī)模較大、有相對穩(wěn)定配送需求的企業(yè)客戶,讓它們以競價招標的方式篩選合適的運力方案。
然而,南都記者瀏覽云鳥配送的官網,并沒有看到公開的招投標平臺。何曉東解釋,由于公司剛起步,系統(tǒng)界面還沒有完善,因此當下對客戶的服務更多“偏人力”,比方說在微信上發(fā)布招標需求、通過郵件填寫招標書等等,不過他表示:“司機一端已經可以通過APP實時競標,不影響效率?!睋螘詵|稱:“平臺上的模范司機每月拿到的收入在2萬元以上。”
增值服務防跳單
將客戶和司機成功撮合以后,這單業(yè)務是不是就大功告成呢?何曉東說,當然不是,客戶一般會跟司機達成幾個月或半年、甚至更長期的服務,在此期間,每周或每月的交易費用得通過平臺來結算,形成閉環(huán)。
要是雙方商量好跳開云鳥配送私下交易呢?他告訴南都記者,從正式運營至今還沒有發(fā)生過,站在客戶的角度,平臺有評價體系管控著司機,提供司機崗前培訓、KPI考核標準等一系列增值服務,這些都是產生粘性的地方,要是離開平臺,閑散的司機就不好管理流量;何況在服務周期難免遇到突發(fā)情況,比方說司機今天要臨時請假、貨車壞了要另換一輛,又或者對司機的表現不滿意,需要馬上換人,此時,客戶得有平臺的支持,才可能隨時從海量的司機里迅速地重新招標。
至于商業(yè)模式,何曉東表示,目前還沒考慮得很清楚,從長遠來看,在每單業(yè)務抽取傭金、從增值服務里收費都是可行的方向,但現階段不急著盈利,更看重的是發(fā)展速度。
點評人:梧桐樹資本合伙人童瑋亮
難在防跳單
相比出租車載人,貨運這個領域相對非標準化,每次載貨的數量、對貨物的要求以及配送的目的地等都有不同,因此,效仿滴滴打車實時叫車的模式不是不行,但可能在解決方案上沒法做到很完美。在我看來,貨運O2O大部分還是應該要提前預約,溝通好要配送什么、怎么配送,像云鳥配送的競價招投標的模式,某種程度上就有預約的意味在里面,我認為是一種可行的做法。但還是因為非標準化的原因,前期需要建立起比打車平臺更完善的司機服務的評價體系,包括經驗程度、可信任程度等等。至于說要防止客戶和司機跳開平臺,我覺得不是那么容易,畢竟在這種模式下,雙方是相對固定的合作。但同時,企業(yè)并不是司機的整體雇主,所以類似KPI考核等增值服務對企業(yè)有多大吸引力,現在說不準,還要看往后的運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