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語言與模糊語言
我們的思維是通過語言進行構架的,因此通過語言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在Coaching的過程中,當人們有某些局限性的思維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相應的語言模式來松動信念,使對方從內心中進行思考和反省,從而開始產生根本的改變。
下面我以一個員工的限制性語言模式為例(想一想,是不是我們自己幾乎每天都會聽到,甚至自己也會說類似的話?),說明對這些語言模式的回應方法。掌握了下面這三大類共11種語言模式,熟練至條件反射,Coaching的過程會如虎添翼,當然這也是很有挑戰(zhàn)的過程。下面的例子中,回應一是精確(澄清)語言模式,回應二是暗示(模糊)語言模式。
【刪減】
1、“老大和我之間缺乏溝通”
分析:“溝通”是一個名詞化的虛泛詞匯,需要還原成動詞的過程;
回應一:你希望如何溝通?每月一次?每周一次?電話?面談?Email?RTX?
回應二:人和人之間建立信任關系需要雙方付出很多的努力;
2、“他不了解我”
分析:“了解”也是一個不明確的動詞
回應一:怎樣才算了解?你希望他了解你什么?
回應二:同樣,一個人理解另外一個人也是一個挑戰(zhàn);
3、“我很郁悶”
分析:這句話刪減了動詞的對象(賓語)
回應一:是什么令你郁悶?郁悶的背后你想要什么?
回應二:人的情緒因事因時而變化也很正常;
4、“他不是一位好領導”
分析:這句話省略了比較的對象
回應一:跟誰比?好領導的標準是什么?
回應二:不同的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期望總是不同的;
【扭曲】
5、“我知道他并不重視我”
分析:猜測
回應一:你是如何知道的?你還知道他在想什么?
回應二:真正的理解需要彼此的溝通;
6、“老大要照顧好下屬”
分析:大道理,好像理直氣壯
回應一:誰說的?
回應二:每個人在特定情境下會選擇做最重要的事情;
7、“他交給我這項任務就是故意整我”
分析:把A等同于B,其實二者無必然關系
回應一:有沒有可能他不交給你這項任務也是故意整你?有沒有可能他交給你這項任務而不是故意整你?這二者之間有必然的關系嗎?
回應二:既然在一個團隊中,大家就要一起合作;
8、“每次收到他的郵件都令我很煩”
分析:因為A,所以B,其實二者無因果關系
回應一:同#7,挑戰(zhàn)二者邏輯關系;
回應二:因為要一起合作,所以才會需要學習如何相處;
9、“假如他知道我的苦悶,就會對我好一些”
分析:假設
回應一:你怎么知道他不知道?
回應二:人跟人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待人方法是不一樣的;
【歸納】
10、“員工從來就是老板的工具”
分析:以偏概全,找出例外即可
回應一:這絕對是真的嗎?有沒有例外?
回應二:團隊有分工才能高效的完成任務;
11、“跟著這樣的領導,我不可能有前途”
分析:自我設限
回應一:你相信這是真的,對你會有什么結果?你想要這樣的結果嗎?
回應二:與人相處總是有挑戰(zhàn),從中你也總是能學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