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里寫人通常走兩個極端,不是大智就是大愚。《百喻經》里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有個女人剛生了個兒子,可是她并不滿足,還想多要幾個孩子。她聽信一個老婦的話,準備殺子祭天。有個智者發(fā)現(xiàn)后,趕忙制止:“你將來能否得到更多孩子還不一定,卻要先殺掉自己的兒子,簡直愚蠢透頂!”
這個女人是不是很傻?
下面我要講的,是另一個女人的故事。她是我的遠房親戚,從小就是那種遭人羨慕嫉妒恨的“別人家的孩子”。她讀書刻苦勤奮,名牌大學畢業(yè),有一份體面的高薪工作,可是她過得一點兒也不輕松。兩年前,她趕在房貸新政出臺之前,按揭了第三套房。為了還貸,她每天奔波忙碌,節(jié)衣縮食,把生活品質降到最低,用最廉價的化妝品,衣服都是從地攤上淘來的。她并不喜歡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卻總是暗示自己,再拼幾年,將來就輕松了。
這兩個女人其實是同一個故事的兩個版本,她們信奉同樣的人生價值——為了通往更加光明的未來,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可是這樣能到達幸福的彼岸嗎?
美國心理學家泰勒博士總結出了四種人生模式: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幸福型。
“享樂主義型”和“虛無主義型”當然要拋棄,“幸福型”是最理想的生活,這些都不難辨別,但最具迷惑性的是“忙碌奔波型”。從我們讀書識字的那天起,就被老師家長反復灌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頭懸梁、錐刺股,自覺犧牲童年,以為將來考上大學就會幸福;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馬上又面臨失業(yè)的壓力,于是拼命工作,為了房子車子而努力奮斗,以為將來有錢就會幸福;終于有房有車,卻發(fā)現(xiàn)壓力比以前更大了,因為下一個目標又在等著你。
每一個“忙碌奔波型”的人都堅信自己是在追求幸福,就像佛經里那個要殺子祭天的傻女人。他們始終相信,只有犧牲現(xiàn)在的幸福,才能換取未來的幸福;只要堅持到痛苦解脫的那天,就是幸福的開始。然而,“未來的幸?!备袷翘摶玫拿谰埃驗槲磥頉]有邊界,明天是今天的未來,后天又是明天的未來。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找不到終點站,幸福永遠無法???。
如果說“虛無主義型”是過去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xiàn)在的奴隸,那么“忙碌奔波型”就是未來的奴隸。人不應該成為生活的奴隸,否則幸福無從談起。如何協(xié)調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泰勒博士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為登頂而努力,并享受攀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