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團隊成員的組成。
(1)團隊的規(guī)模。團隊的規(guī)模越大,團隊的凝聚力就越低。由于團隊規(guī)模增大,團隊成員間互動的機會和可能性就減小,從而難以形成凝聚力;反之,團隊規(guī)模越小(一般認為5人~12人比較合適),團隊成員間互動的機會增大,團隊成員就越容易融為一體, 從而形成更強的凝聚力。
(2)成員的相似性。所謂成員的相似性,是指根據個人檔案記錄歸納總結的比較明顯的個體特征,也包括那些難以觀察、 對人的行為模式更具決定性影響的深層次因素,如個性、態(tài)度、價值觀及其他心理因素等,還包括個體內在特性動態(tài)集合所產生的總體特征。
(3)成員的相吸性。如果A從B身上發(fā)現了自己喜歡的某種品質特征, 如名聲和社會地位、愉悅、支持性以及其他令人喜歡的個性特點等,A會對B表示贊美、欽佩,成員間的這種相互吸引,會使得他們愿意在一起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2. 團隊任務。
(1)任務目標的一致性。目標一致是形成凝聚力的前提條件,首先,如果團隊目標與個體目標是一致的,那么個體就會被團隊所吸引。其次,團隊建立共同目標的過程往往意味著確立競爭對手或“共同敵人”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共同敵人”的出現會加強團隊內部的認同,也會使團隊成員的身份顯得更加重要。
(2)目標任務實現過程中的相互依賴程度。如果要實現團隊目標需要每個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且密切協作完成,則團隊成員在行為、情緒和心理上就會與其他成員融為一體,形成合力,于是,團隊實現目標的過程也是凝聚力形成的過程;相反,如果目標實現過程中所必須的相互信賴程度低,則不易形成團隊凝聚力。
(3)團隊任務對成員的吸引力。完成團隊任務的活動內容、形式、頻率適合成員,吸引力就大;反之,活動不受成員的歡迎,吸引力就會降低,甚至會令成員產生厭倦、反感心理,從而脫離團隊。
(4)任務的難度。重復和煩冗的常規(guī)任務會帶來倦怠并影響團隊凝聚力,而以團隊為進行單位,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并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任務,這樣的任務能夠為整個團隊帶來共同面對壓力的經驗,完成這類任務,必須要團隊成員保持高度一致,齊心協力,這樣一個完成任務的過程,也就促進更高凝聚力的形成。
3. 團隊內部管理。
(1)領導方式。勒溫等人的經典實驗比較了在“民主”、“專制”和“放任”這三種領導方式下各實驗小組的凝聚力和團隊氣氛。結果發(fā)現,民主型領導方式組比其他組成員之間更友愛,成員相互之間情感更積極,思想更活躍,凝聚力更強。
(2)激勵方式。不同的激勵因素和激勵水平,對成員產生的吸引力也不同。能夠促進團隊凝聚力的激勵因素,主要指能夠強化歸屬感的各種情感因素。每個團隊成員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有些個體有歸屬于某一團隊的需求,有些人則對權利有很高的要求, 有些個體有溝通與身份地位的需求,而有些人有自我評價的需求等。團隊是否能夠持續(xù)為其成員提供其所期望的激勵, 會對團隊凝聚力產生重要影響,團隊領導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這類影響團隊成員需求的因素。
(3)溝通。成員之間的溝通有利于對團隊任務的理解,和即時了解對方的進展情況,從而對自己的工作進行適當調整,以便更好地完成團隊任務。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個體與團隊才能維持相互信任,增強對團隊的歸屬感。
(4)規(guī)范。團隊有無一定的規(guī)范,也會影響到團隊凝聚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如果制定有效合宜的團隊規(guī)范,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成員的行為,使成員行為最大程度地指向團隊任務。另外高凝聚力的團隊一般較易產生共認規(guī)范;相反,低凝聚力的團隊一般難以形成共認規(guī)范。
另外,團隊的外部因素也會影響到團隊的凝聚力,一個團隊總是與外界環(huán)境不斷地發(fā)生著交互作用,積極進取的外部環(huán)境必然會對團隊凝聚力的增強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相反,消極的外部環(huán)境則會對團隊凝聚力產生負面影響,如團隊間的合理競爭會增強團隊凝聚力, 當團隊之間開展競爭時,各自的團體內部就會產生壓力和威脅,迫使所有的成員自覺地團結起來,減少內部分歧。能夠忠于自己的團隊,維護團隊的利益,一致對外,以避免自己的團隊受挫、受損。這樣,團隊成員間的關系就變得密切起來,大家同舟共濟,共赴使命,團隊的凝聚力也就得以提高與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