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定位30歲左右的女裝品牌,在2013年夏天某二線城市的一個購物中心頂樓做了10多天的特賣活動,整個特賣場地1600平方米,還配合商場一樓的走秀宣傳和發(fā)券,貨品、貨架等相關(guān)物品均從公司貨運過去,公司派往員工10多名乘飛機前往,活動期間均住在酒店,另外招聘臨時員工三四十人,最后的銷售業(yè)績40多萬,折算下來,才剛夠活動開銷,整個一賠貨賺吆喝的買賣;
筆者的一個朋友,曾在那個場地也做過一次特賣,做的是男裝,福建知名度最高的一個男裝品牌,那場業(yè)績做了2000多萬,正是基于前面有個參照,那個女裝品牌的營運副總才信心十足,覺得別人能做2000多萬,自己做500萬應(yīng)該沒問題,但最后連10%都沒完成,那么是什么原因?qū)е铝诉@場特賣活動如此而已慘淡收場呢?
除了投入成本過高以外,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出在“定價”,也就是整場活動的貨品分配和定價策略有很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