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這句話流傳久遠,已經成了經典的職場甚至生活名言。想滿足生理需求,同時滿足自身的情緒穩(wěn)定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成就需要等等一系列更高層次的需求,員工必然要從薪酬中找到應有的激勵作用。這樣,如何看待薪酬,就是放在管理者面前重中之重的首要課題。薪酬究竟在企業(yè)管理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對于老板來說,薪酬是必不可少的成本,我的不少企業(yè)家朋友們都喜歡在計算開支時首先把“又得給員工們漲工資”列為第一條。在他們眼中,薪酬肯定是自己獲得利潤中的一個“包袱”,而且是相當沉重的“包袱”,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不開出這么高的薪酬,那么利潤應該會更多一些。然而,事情真的應該是這樣么?薪酬和利潤就是一對顯著的矛盾?中層管理培訓我曾經為老板們算過這樣一筆賬,舉個例子,你每月需要付出去的薪酬是十萬,獲得的利潤是三十萬,表面看起來,你的利潤因為薪酬的緣故,少了整整十萬,但是,假設你將薪酬控制到六萬,而員工們因此損失了必要的勞動效率和熱情,你的利潤可能會降低二十萬。那么,薪酬方面所“節(jié)約”出的部分根本彌補不了利潤的損失。這樣看來,把薪酬看成員工的收入和管理者的損失,恐怕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如換種思維,把薪酬看成一種投資,當管理者用薪酬滿足了員工的需要后,會換來他們的辛勤工作,以個人業(yè)績的上升帶來企業(yè)整體利益的收獲,最終也會換來管理者的個人利益提高。在這種觀察角度下,薪酬不僅不應該是包袱,反而是一種幫助管理者得到更多收獲的“添加劑”。用這樣的心態(tài)來觀察薪酬結構,管理者們才會真正考慮這種投資的力度、方向是否合理,才會考慮不斷根據(jù)具體投資對象(不同員工)來變更自己整體的投資體系。一句話,將薪酬看成自己損失的管理者會失去更多,而將薪酬看成增加自己收入必要條件的管理者,會得到更多。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定的貪欲,這種貪欲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是完全正常的,也是馬斯洛所提倡的層次需求體系之下最堅實的基礎。管理者應該理智地接受員工對于薪酬孜孜不倦的追求,認可甚至贊同他們想要加薪的愿望,而不是打壓他們的期望空間。常常聽身邊一些學員這樣形容自己的老板:他平時待人和氣,無論是布置工作,還是批評員工,聲音都不會太大,讓人感到如沐春風。平時,這位老板總會用各種各樣鼓勵的話語來激勵這些員工的斗志,比如“好好工作”“努力加油”等等。但是,這位老板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提錢傷感情”,只要扯到具體的薪酬問題上,他會立刻毫不猶豫地變臉甚至發(fā)怒。很多新員工一進公司就能聽到這樣的傳說:永遠不要和老板提加薪的事情,因為曾經提過加薪的三個人,兩個人自己跳槽,一個人被辭退了??上攵?,就算這家公司給員工的待遇不錯,員工還是沒辦法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看待自己的薪水。因為他們甚至從進公司開始就知道,自己的薪水估計只會有下降的可能,而沒有什么提升的空間了。職業(yè)化培訓如果你是員工,你天天對著這位笑容可掬的老板,還能有高昂的斗志來對待工作嗎?恐怕你想的更多的,是怎么為自己找到有提升空間的下一家公司吧。更加明智的管理者,會讓員工把現(xiàn)有的薪水當成起點,讓他們不斷在心中反復模擬“給薪酬做加法”的過程。比如,一位做餐飲服務管理的經理學員在聽完了我的培訓課程后,做出了很有意思的管理創(chuàng)新,他仿照銷售部門的薪酬體系,建立起讓員工們能給自己做加法的薪酬體系。他的具體做法是,讓員工每天先定下自己的基本服務目標,這些目標同他們接受隨機顧客代表的評分結果掛鉤。之后,這些分數(shù)會被每天累加,每周匯總,根據(jù)匯總的結果,編出每周應該獲得額外加薪的員工順序表,并按照排名發(fā)放業(yè)績獎金。由于這家餐飲企業(yè)的客流量很多,不同的客人評價的依據(jù)各自不同,加上在這種排名順序表的刺激下所有員工都能夠參與到競爭中來。因此,員工們的“加薪順序表”變化幅度很大,最終他管理部門的每個員工都能夠“輪流坐莊”,獲得不錯的業(yè)績獎金。這樣,員工們總是能感覺到自己多拿了一部分“額外”的獎金,雖然實際上該部門的薪水支出并沒有多多少,但起到的效果則是典型的“加法”——既增加員工內心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增加了他們在工作中的付出,更增加了企業(yè)的利益收獲。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養(yǎng)猴子的狙公每天給猴子早上四個栗子,晚上三個栗子,猴子們感覺很吃虧,但是他給猴子早上三個栗子,晚上四個栗子,猴子們就感覺很有收獲感。其實,指責狙公“欺騙”別人,還不如學習他在其中的管理藝術,在無法通過迅速提高薪酬數(shù)字的時候,采取上面那位餐飲經理的辦法,可以成功地提升員工們的收獲感,很多情況下,收獲感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更高級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反而能起到單純滿足生理需要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只看到薪酬給生理需要帶來的滿足,而看不到它能夠給自我實現(xiàn)需要帶來的滿足,是經理人的短視。當然,最好的“加法”,是薪水數(shù)字上實質性的增加。當員工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夠實實在在換來口袋中薪酬的增加時,所謂的加法才能落到實處。隨著員工能力的提升,管理者必須要看到他們的需要提升,幫助他們規(guī)劃未來的同時,也要果斷從自己利潤的增加額中,拿出一部分來為他們主動增加薪酬。很多管理者不太喜歡和員工談錢,甚至覺得自己主動給員工加薪水是一種“示弱”。其實這樣的想法大可不必,對于員工來說,沒有人會因為老板給自己主動加薪而覺得自己比老板更強,或者因此反過來挾制老板。對于自己本來沒有而收獲到的東西,絕大多數(shù)人是不愿意冒險失去的,恰恰相反的是,我見過太多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跟老板談妥了加薪,卻最終選擇離開公司。這個事實說明,老板主動加薪,因為其中富含了情感因素,也滿足了員工生理需求之外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從而包含了更多附加價值,讓員工更加感動,也更加愿意回報。而老板被迫給員工加薪,會僅僅成為一個數(shù)字,當這個數(shù)字無法滿足員工生理需求以上的愿望時,員工會毫不在乎地轉身。因此,對管理者來說既然薪酬遲早是要加的,為什么不讓這種“加法”的本身加入更多的情感和尊重內容呢?為什么不在加法上做出更多的加法呢?要知道,只有真正會給薪酬做“加法”的管理者才能讓自己的團隊越來越壯大,業(yè)績越來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