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HR的三支柱理論(HR共享服務)獲得了人力資源管理者的極大認可,非常多的企業(yè)HR紛紛改弦易幟,將本企業(yè)的HR從傳統(tǒng)的分層分權制轉型為共享服務制。但是,改弦易幟的效果和效用并不明顯,于是紛紛反思自己企業(yè)的三支柱出了什么問題。
我們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為何要轉型?因為效果不佳。對公司戰(zhàn)略的支撐不足,對業(yè)務需求的把握不足,疲于日常的事務性工作,二線部門的權勢不足(經費擠占等)等等。于是乎,非常多的企業(yè)就將現(xiàn)有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分別稱呼為:CE、BP、SC,而人力資源管理的運作基本還依托于原來的模式,這種“救命稻草”式的改革,其效用和效果不佳也就不足為怪了。
秉承知行合一的思想,效用和效果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從認知上尋找原因,也就是我們下面要談的關于人力資源共享服務的基礎123:1個集中,2個轉型,3個支柱。下面我們分別進行闡述。
1個集中:集中而不集權。
在傳統(tǒng)的人力資源管控中,“集權就管死、分權就分散”,是對人力資源管理效果最準確的描述?!凹卸患瘷唷⒎稚⒍环謾唷?,就成為了我們人力資源管控長期以來的理想模式,這種模式更多的體現(xiàn)在了口號和意識層面,而缺乏可行的實際操作。
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使得 “集中而不集權”不再是夢想。事權集中,人員歸屬集中,但決策權不集中,并從機制上進行保障。需要強調,這種集中絕對不是地理區(qū)域上的集中,已有不少企業(yè)在此方面深受其害。
2個轉型:扁平化和聯(lián)邦制。
機制上的轉型,首先是從分層分權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如各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有幾級公司就有幾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到扁平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即專家中心、業(yè)務伙伴中心、服務中心。同樣,我們還需要考慮:集團的幾級管控體系(通常為三級或四級)要不要也進行扁平化改造。否則,人力資源共享服務則會失去集團的位勢,人力資源管理的業(yè)務推行起來就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慎重的考慮組織的保障機制。
其次,機制上的轉型,還要充分的應用聯(lián)邦制,也就是把人力資源部門從傳統(tǒng)的企業(yè)內部二線部門,轉型為人力資源服務的第三方提供者,將人力資源業(yè)務的交付轉變?yōu)槭袌龅慕灰仔袨?。如此,人力資源共享服務公司則具備了財務上的自主權,基于市場交易,則使得人力字眼共享服務公司便于加大人力資源業(yè)務的研究和市場化。
3個支柱:CE、BP、SC。
三支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共享服務模式。三支柱的模式,是將傳統(tǒng)的按照職能領域的分工轉換為按照“謀、斷、做”的分工,是在扁平化的基礎上對官僚組織的一次沖擊,同樣也是一種轉型。
CE由領域專家組成,以“謀”為主,關注于服務的質量和方法論,需要人員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系統(tǒng)的思維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BP由業(yè)務伙伴組成,以“斷”為主,關注于服務的效用和效果,需要人員能夠提出對的問題(洞察力)、判斷方案的適用性以及方案的推行能力。SC由業(yè)務處理人員組成,以“做”為主,關注于運營的效率,需要人員有較好的服務意識、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迅捷的執(zhí)行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深的品味人力資源共享服務123,有助于我們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設計,才能夠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服務質量,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用,并降低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最終才會收到良好的轉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