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出口增速放緩、資產泡沫破裂、經常賬戶和財政赤字攀升、資本外流……新興經濟體出現了很多經濟脆弱的癥狀,放佛回到了1998年。
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國際金融體系課程教授Carmen Reinhart看來,盡管沒有哪兩次危機是相同的,但新興市場可能存在一個難以監(jiān)測和衡量的危機征兆——隱藏的高額債務。
Carmen Reinhart在Project Syndicate發(fā)表評論文章稱,隱形債務的通常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或者標準數據庫當中,其特征是從一場危機演化到另一場危機,很難被人們覺察。當它們被發(fā)現時,已經為時太晚。Carmen Reinhart教授還是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經濟顧問小組及美聯儲經濟顧問小組成員。
Carmen Reinhart列舉了歷史上因隱形債務而爆發(fā)的危機。一個是1994年-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當年那場危機起源于墨西哥私人銀行那些龐大的表外貸款。
第二個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那場危機的暴風口泰國央行的儲備當年差點耗盡。據報道,盡管當年泰國外儲總額為330億美元,但這僅為賬面數額,實際的凈儲備額只有10億美元。
第三個就是2010年的希臘危機。由于希臘政府使用了金融衍生品并偽造了會計賬目,人們原本還以為希臘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比以往小得多。直到危機爆發(fā)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那么問題來了:新興經濟體的債務隱藏在哪里呢?
想找出這些債務并不容易。Carmen Reinhart教授解釋稱,這是因為在過去十年,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之間的金融交易非常不透明的緣故。
在轟轟烈烈的基建繁榮潮時期,中國為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礦業(yè)、能源等大型基建項目提供融資。這些債務基本以美元計價,因此也就注定要承受匯率變動風險,在美聯儲可能加息之際,新興經濟體的資產負債表因此顯得更加脆弱。
關鍵在于,這些借貸的規(guī)模有很大一部分是未知的,因為很多貸款出自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它們并不進入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統(tǒng)計系統(tǒng)。此外,這些借款鮮少采用在國際資本市場發(fā)行債券等金融證券的形式,因此也不會出現在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表當中。
即便是有機構統(tǒng)計了相關數據,它們也必須被謹慎對待。比如,在機構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Initiative and the Inter-American Dialog的統(tǒng)計數據中,從2009年到2014年,中國對委內瑞拉的貸款總額占后者年度GDP總量的18%,對厄瓜多爾的貸款總額占對方GDP總量的10%以上。
而且,諸如貿易融資這類負債及貨幣互換協(xié)議之類的款項也不在上述統(tǒng)計范圍內。這意味著,這類債務的實際數額可能更高。
Carmen Reinhart教授總結稱,盡管從歷史角度看,新興經濟體的債務看起來屬于中等水平,但綜合上述理由,它們很可能被低估了。若果真如此,新興經濟體正在經歷的資本外流程度可能比普遍預想的還要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追蹤關注這類款項的不透明度和不斷發(fā)展的金融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